top of page
臺灣高鐵自計畫建設至今,已過了二十餘年,它為臺灣的交通史記錄下新的可能性。曾經,往返兩地之間或許費時又費力,但現在一日生活圈卻是每個人口中理所當然的存在。我們享受著科技的躍進與交通的突破,卻從未過問這些是如何發生的,從初起至今又改頭換面了幾次,褪了多少回的皮囊才成就現在的模樣。
鐵路發展的歷程沒有絕對的好,也並非一味的壞,當中牽扯的複雜因素無論從政治面、經濟面等,也都不是我們以三言兩語就能釐清的曲折。然而,絕對不可諱言,高鐵的出現的確影響了臺灣交通使用上的各種習慣。它另闢了國內長程的另一條路,它也促使鐵路與其他交通建設的擴充和豐富性;但它企圖拯救郊區、偏鄉的熱情,到底有幾分成功?我們無法否認追求「發展」這把雙面刃,背後確實也有值得批評的空間。
臺灣人的旅行中,高鐵已經成為大家嘴邊頻繁出現的用詞,卻沒有人細究它的歷史,鐵路系統的選擇從歐洲又跨回借鑒日本,歷經二十年的考量與執行,有人引頸期待,也有人激烈的抗議過,直到現在無論好壞,它已然完全而無違和地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。
因此,撇除探討各種層面影響下,高鐵的任何決策,或是發展至今的利與弊,純粹希望為大家訴說高鐵二十年來,發生了些什麼,來來往往的腳步又印下多少痕跡?每一個站的建立,是抱著什麼理念而成形,背後又承載著多深刻的文化軌跡?
這是一個單純的高鐵二十載大事記,敘寫下臺灣交通史上,一頁我們理當熟悉卻又陌生的故事。
緣起
bottom of page